年关将至,受疫情影响的人才市场也逐渐恢复往日的“活跃”,为了能够在年后顺利入职,12月就是最佳的跳槽期。由于今年受到的冲击,很多优秀的候选人对于看机会的心态会变得更加open,然而在经历了无数次简历进入黑洞、面试后仍以失败告终,于是开始自问“我为什么总是拿不到offer呢?”、“我为什么会这么失败?等。
事实上,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你永远都不会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但是你需要了解的是——招聘是一个完全由“人力”主导的行为,因此很多风险是难以规避的,那些复杂、互斥的因素不同程度地会影响着最终的结果,当然这也绝不仅针对你个人。
为什么面试了这么多家公司却没有收到一个offer?本期,我们想要与你分享这背后最真实的原因。
关于「公司」的原因
√. 中途更改/冻结/取消岗位
有时公司会在招聘过程中更改岗位细则;倘若主要负责人的行程繁忙或外出等原因,也会导致这个岗位周期变得非常长;还有,某些特殊原因也会导致招聘岗位冻结——可能绝大多数时候他们不能在公开场合这么说——或许是因为资金状况改变,也可能是一些外部环境影响等;
√. 为了品牌宣传和免费劳动
实际上或许他们从不雇用任何人,而一直挂出空缺职位去吸引候选人,从而进行营销宣传,同时通过面试出题去获取一些免费的“劳动”,这些在此前的《如何判断企业是否真的在招人?》篇中已有解答;
关于「HR」的原因
√. 对业务的理解与把控程度不一
受专业的限制,HR招人可能并不是完全理解业务部门对于专业能力的需求,所以当候选人与业务部门直线经理的面试后,或许会出现候选人能力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 为了充实人才库
HR为了能够充实人才库,会持续地加入候选人简历,并增加面试次数,以此去获取该领域中更多的市场信息,以备需要之时能够有充足的候选人资源;
√. 招聘时可能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决定了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岗位的理解或许是多样的,虽然【专业性】会使这个偏差趋小发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招聘人员的决策也可能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关于「时机」的原因
√. 在你准备时,有人抢先面试
这些竞争候选人可能来自内部聘用、内部推荐、中介服务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市场强调信息渠道非常重要,扩大自己的渠道面,意味着你能够获得更快、更多的信息,关键时候能先一步进入到下一轮;
√. 在你考虑时,有人提前确认
很多候选人在考量工作机会时喜欢“货比三家”,总以为下一个更好,所以尽可能地在会向企业争取充裕的时间去考虑何时安排面试、何时发送回复,然而,那些真正了解现实所需、目标坚定的候选人,早已在你思索、等待之前,早已提前达成共识,对于企业而言,一念之差,候选人的优先级别也出现了变化;
关于「你」的原因
最后,我们想说一下关于【你】的原因。
通常来说,能够多次进入到面试阶段的都是经历了基础的背景筛选的,至少在学历、个人信息、工作经历等已知信息层面上,你是合格的。所以,问题可能出在这些方面:
√. 没有展现出个人特有优势
要知道,面试不仅在于【答对题】,有时候答对可能也只勉强算得上【及格】,而企业选择的绝不是及格的“低分飘过者”,而是相较于其他人,更能够展出【强烈个人优势】的候选人。因此,无论是从个人动机、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变现能力等方面,能抓住机会去表现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才至关重要;
√. 简历内容与实际有误
可能你的简历写得非常完美,但是面试官追问之下就会露馅。例如在某项目中的执行角色,你没有办法流畅地陈述细节,让其不由得怀疑你简历的真实性;又或者由于模糊或删除某段经历,从而导致你在表述工作时间时出现混乱;
√. 软性或硬性实力不达标
软实力例如沟通能力,通常在面对面沟通的过程中,你可以从他们的沟通语气、沟通内容兴趣度以及沟通时长等方面察觉;硬实力则在于,有人能在满分题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你想不到的加分项;还有人能用错误的回答,击败你正确的答案,展现了新的解题思路;
√. 薪资期望达不到
一般面试后期才会谈论薪资,对于资深的候选人来说个人薪资期望是有一个区间的,然而业务部门对于岗位的预算也是有限的,倘若双方都难以妥协,则难以达成共识;
√. 外表仪态不专业
面试就像相亲,候选人可以不像明星那样光鲜亮丽,但是适当地打扮包装体现了你的诚意与专业度,反之则让人以为没有诚意、缺乏专业度;
√. 排练过多太机械
虽然最好事先准备面试问题,但过多地使用练习答案会使你听起来脚本化且不真实——所以,根据面试情景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才不会适得其反;
……
其实,面试最终没能拿到offer可能是很多原因导致——甚至任何原因——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这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毕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对于那些难以控制的原因,我们大可不必归咎到自身,陷入惶恐、焦虑与自责当中,只需随它去吧。
希望本期的内容能够为帮助你释放求职中的挫败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实力到位、运气到位、方向正确,更多解压大法请参看《如何在求职期间保持心态不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