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活动重启,消费回暖,零售商线下恢复造势,这一次的新冠疫情对于消费品&零售行业的热门领域将会留下怎样的迸发机会呢?本期我们将与您一一分享:
01. 市场与品牌方向:线上蓬勃和线下恢复的融合
过去的五年里,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迅猛,护肤品类的线上销售的复合增长率高达70%。在疫情影响期间,品牌方和零售商们对于线上持续加码,消费者对于线上的接纳程度再一次受到“培育”并收获了果实。营销活动的全面开展为消费扩宽了渠道并增加了活力,我们看到这样的活力不仅仅是来源于头部品牌,线上营销生态的成熟为许多个体零售以及扶贫零售开创了新渠道,为在疫情期间受到创伤的上游农商们提供了便利。
在线下,我们观察到消费呈现缓慢恢复状,例如包含百货、购物中心等业态的综合性零售企业,在4月份销售额已经恢复了近80%;然而,回升势头快于客流恢复的势头,这主要还是来源于线上营销的火力。在整个零售业态中,企业的线上能力构建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加速效果”,当企业融合线上与线下的市场渠道,发挥自身私域流量的优势,才能更便捷、更快速地触发消费的形成。
在中国大陆,一个拥有10到20年工作经验、消费品及零售行业的市场&品牌总监的年薪范围可在70-300万人民币之间。
02. 经营策略方向:如何应对两极分化的消费情绪?
当COVID-19带来的余震逐渐被平息,消费信心也随之恢复,在此前,有人预测到疫情恢复之后在各消费品类上将会呈现出“报复性消费反弹”——形成高消费支出的一种趋势。然而,这样的乐观情绪并没有呈现出整体性,还有一部分人在经历了疫情后会倾向于更保守谨慎的消费方式。根据最新的消费者态度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所增长的网购偏好还会延续,但会在不同的品类间表现出差异。
分业态来看,大业态如大卖场/标准超市大部分表示销售增长较好,头部零售商依靠强大供应链表现不俗;然而在消费端而言,随着可支配支出的持续下降,非必需的使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此同时,利基类别(如消毒湿巾,一次性手套和免疫增强补品)的需求却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样的转变,为品牌商和零售商形成了新的参与规则,并要求他们制定新的经营策略,例如如何控制现金的流出、调整生产计划实现供应链灵活协同、恢复产品供应效率、人员的合理调配和应用等,以积极应对去帮助品牌在后疫情时代中快速重组、回暖。
在中国大陆,一个拥有5到10年工作经验、消费品及零售行业的经营策略经理的年薪范围可在50-80万人民币之间。
03. 销售和业务拓展:权宜之计且可长存
很多企业为了应对危机时期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增加了社交营销的频率并加大了对私域流量的经营投入。可以观察到的是,消费者能够从企业的举措中发现并识别出到品牌调性与文化,当消费者趋于成熟并独立,疫情实则是让消费行为变得冷静,对于企业而言,在建立品牌认同感以上,更需要的是通过拓宽销售渠道以引导出更多消费行为。
此外,我们也看到许多生产厂商根据国情或社会需要而转变自身的生产线,若论及当下的成本控制,或存在一定的亏损,然而,这也可以成为业务拓展的一次契机。所谓的打破边界绝非只在绝地求生时,这样的一次历史或许能够帮助品牌改写自身的业务发展路线,我们期待看到这样的转变成为一种增长手段而固定下来,因为,在疫情后仍可存在价值。
在中国大陆,一个拥有5到10年工作经验、消费品及零售行业的销售&业务拓展经理的年薪范围可在40-100万人民币之间。
这场疫情不仅推进了线上线下消费和需求的融合进度,还改变了社会个体对产品安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态度。当我们从危机中幸存,如何在迷雾中寻找出通往未来的路将是企业持久生存且长期发展的关键之处。
若想查看完整版工业行业的薪酬数据与市场洞悉,请点击下载获取RGF国际招聘的《2020年薪酬观察:中国大陆》中文版报告全文。